比起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統(tǒng)分統(tǒng)配,現(xiàn)在的“雙向選擇”讓當代大學畢業(yè)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(yè)壓力,而且面臨著與社會上求職者一同競爭的形勢,大學生沒有了過去得天獨厚的優(yōu)勢,首先必須學會包裝自己,才能吸引用人單位的注意力。第一步就是要有一份能抓得住用人單位的簡歷。
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認為過度甚至虛假包裝是合理的。如果一個青年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就寫下了一筆虛假的信用記錄,社會怎么敢向他托付未來?現(xiàn)在只是改成績,以后怎能保證不會做假賬?從這個角度來看,這種包裝是可怕的。
清華大學哲學系主任萬俊人教授認為,這種現(xiàn)象之所以產生,是因為各種弄虛作假行為充斥著社會,整個社會的信任度都偏低。學生又不是生活在真空里。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,很多社會公共行為都帶有廣告化特征?缮鐣蝗萑踢m度的夸張,夸張過了頭就是虛假,就是品質有問題。虛假現(xiàn)象是社會的一大弊病,關系到國家的未來。如果一代一代人這樣虛假地下去,什么時候是個頭兒?假如大學生作為高知群體尚且如此,社會前景改善的希望又在哪里?